Jul 18, 2008

为什么我如此的邪恶?

这样的事情,为什么我总止不住的一种幸灾乐祸?虽然我也不愿意我的祖国如此多灾多难。天灾难防;但是这样的人祸,为什么层出不穷?

刚问过,在惠州的同学平安,博罗县离她较远,到我发短信时,才知道此事。
==================================
以下信息来自连岳博客的回复……

2008年7月17日,广东惠州博罗县园州镇发生群体事件。事件由一位湖南籍出租摩托车车主(当地俗称搭客仔)之死引起,7月16日,车主骑行中被公安治安员拦下,要他交200员钱才可以放行,但车主不肯给钱,后被带到治安队。7月17日凌晨四点左右,车主被打死在治安队内。
  
  此后博罗公安局对死者家属提议私了,被家属拒绝。7月17日上午,该治安队被几千名赶来的搭客仔和群众围住,一辆警车被掀翻,三辆警车玻璃被砸碎,警察人少,眼睁睁看着警车被毁,治安队的人被群众拿刀砍得满街乱跑,现场警察也不敢制止。
  
   截止傍晚时分,惠州等地调来的大量特警已到博罗园州镇,局面已被特警控制。但仍有大量群众围观。 
  
回放片段:
  
  1.听讲是凌晨4.20分发生的事,上南村治安队打死了一个搭客仔。死者40岁不到,好像治安队是拦车、查养路费。那些治安队的人员要他交200员钱才可以放行,他说没有。结果被带到公安局活活打死。
  
  2.博罗公安局不让家属上报,还说要私了。死者家属(老婆和小女儿哭的好惨!)不肯要钱,说是让所有人知道。
  
  3.然后搭客仔的老乡来了,9点的时候就开始砸车,见车就翻,将上南治安队都翻了,见到治安队的人就砍!反正治安队的人四处逃(本人有亲眼见到),公安的人见死不救,动也不敢动。
  
  4. 刚刚又去上南现场,连路都封了,不让车行。现场被围的水泄不通,差不多几千人。经过上南治安队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在那里围观,好像是湖南帮的。QF 加油站前面还有一台被掀到的警车呢。3辆警车被推翻,在上南市场路口往YZ大道那条路那里。玻璃破碎,警察车给人砸了,警察人少,都不敢动。
  
  5.刚才惠州市几部大巴的特警到园州了, SL.SP的警察都调过来了,SZ市的也有

==============================

帖两张图,来自163博客,目前居然还没被和谐……





Jul 15, 2008

Flip

cnbeta上看见了一个好玩的东西

Google Trends排名靠前的一个搜索词条: ǝlƃooƃ noʎ ʞɔnɟ,图见cnbeta,我看的时候已经掉到第四位了,3个小时之后准备截图写博客时,已经,没了,和谐了。

天朝又一次成功了,成功的向美帝输出了价值观,大国崛起了。

bs google啊,伊不是号称不人工干预的么,当然了,技术上俺是不懂的,没准人家工程师真能说明这个是没有人工干预的。

而且,看着两张图,google的cache记录了wikipedia擦去的词条痕迹。帝国主义的公司就是说一套做一套,哪像人家baidu,说干预咱就干预,还能捎带赚点钱,当然了,百度贴吧是没有鸡吧的。


Jul 13, 2008

又熬得很晚

我的生活习惯实在是太糟糕了,我自己都受不了了,居然又到3:00am了。早上起不来,下午没精神,晚上过于兴奋,但是晚上又不想干正事。日复一日的如此,实在不是健康的生活态度。
 
自己列的日程表只有一半能执行下来,除了非干不可的事情,其他的,净是能拖就拖,然后不了了之,不能再这样了。那天找了几篇文章研究了下时间管理,现在看,对自己要求太高还是过于懒惰?
 
解决问题的几个关键:
大幅度减少泡bbs的时间(希望渺茫,但是一定要努力做到);
尽量收敛用google reader看rss的时间(不看新闻的话,这点还是有希望的)。

胡少江﹕温家宝吃不下这碗饭

本文仅供批判。

这次经济问题不光是中国的,而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面对这种不景气,集权式的处理效率显然高于自由经济的效率。但是由于其是全球性的,所以对世界经济出于控制地位的西方国家必然会想方设法的转嫁经济危机,将一湾祸水引向其他国家。如果处理不好,就要给西方买单了,而这个问题,新兴国家肯定是比较被动。不过话说回来,这又是一次洗牌的好机会,那盘麻将,不知道目前搓的如何。

sigh,世界经济的黄金时期貌似终于要见底的,俺们咋就这么惨,就正赶上了呢。当这次危机真的过去,可能我也老了,长江后浪滚滚来,俺就是那被牺牲在沙滩上的一代:-(

 
 

Sent to you by Garfie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新世纪 New Century Net by NCN on 7/12/08

2008-07-11

昨 天的中国新闻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视察了江苏的一家企业。当听到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百分之十五的情况下,该企业仍然取得了增产五、六成的业绩时,温家 宝显得十分高兴,说这下子他可以多吃一碗饭了。这段话的言外之意是,相当一段时间以来,面对包括原材料涨价在内的通货膨胀问题,这位总理常常茶饭不香。在 我看来,如果一个小小企业的增产就能使得中国这个大国的总理能够安心地多吃一碗饭的话,他未免把中国当前面临的通货膨胀的困难看得太轻了点儿。

2007年5月1日温家宝在首钢京唐钢铁厂热轧机生产线建设工地和工人们共进午餐。

到目前(七月十日)为止,国家统计局还没有公布六月份的通货膨胀数据。如果过几天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说中国的通货膨胀的势头得到了遏制,我不会感到 奇怪,因为他们当前极需稳定人心;但是我绝对不会相信这个数据。我预计,中国的通货膨胀势头不仅今年控制不住,到了明年也控制不住。不仅如此,中国此次的 通货膨胀不同寻常,极有可能出现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同时出现的现象。

这一轮以通货膨胀为特征的宏观经济问题,部分是由于多年来积累的一些基本经济矛盾的总爆发,部分是由于近年以来中国的经济政策制定者的不少决策错误造成的。

在造成通货膨胀的历史因素中,人民币币值的长期低估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当期的币值被低估,投机家们便纷纷看好人民币的升值未来,于是大量的货币流 向中国。为了稳定汇率,多年来中国政府不得不通过增加人民币的发行来防止人民币快速升值。于是市场上的人民币便超过了实际流通的需求。正是这种货币的超经 济发行为中国经济埋下了通货膨胀的恶种。最初,多出的那些人民币纷纷投向股市和房市,成为中国股市和房市双暴涨背后的重要推手。

前些年,在经济发展的环境相对宽松,物价指数较低的时候,中国政府没有政治意愿去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政商分利"的政治格局所形成 的,毕竟在股市和房市的泡沫中获利最大的是握有制定政策的权力的政府官员和他们周围形成的金融和商业利益集团。另一方面,中国的国家财政也在股市和方市的 泡沫中受益颇丰,他们也的确需要这些财政收入来解决长期拖欠的在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历史旧账。

但是,只要是泡沫,便有破灭的时候。当人人都明白泡沫即将破灭,并预期泡沫何时破灭的时候,危机便到来了。股市和房市泡沫的破灭将超经济发行的人民 币挤向了其他领域。于是,消费品的价格开始暴涨起来。也是应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句老话,中国的通货膨胀与世界性的粮食、能源、原材料等的暴涨发生 在同一个时间点上。这就使得中国政府解决通货膨胀的任务变得更加困难。

今年年初以来,在应对通货膨胀的问题上,中国政府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政府全面出击干预市场价格。先是对涨价的消费商品实行行政限价;逐渐 地,那些在八十年代中花了很大的气力、冒了极大的政治风险进行的放开市场价格的经济改革措施开始出现了全面倒退。现在,各种原材料和能源的补贴,各种最终 产品的限价等行政措施纷纷出台。由于政府的干预,价格扭曲的现象日益严重。工业厂家的利润空间大幅度下降;农产品的价格限制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得 农民不愿将粮食投向市场;财政补贴的包袱也越来越大。

中国政府的财力已经被绑上了应对通货膨胀的战车。随著财政消耗越来越大,总有一天将失去针对原材料和能源价格进行全面补贴的能力。届时,或者是通货 膨胀将如井喷般地失去控制;或者是由于强硬的行政限价措施,企业失去了生产的动力,以至于经济增长速度严重下滑,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全面爆发。

面对如此的形势,中国总理著急得吃不下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至于他在视察中所说的可以多吃一碗饭的那句话,我想恐怕只是为了给部属打打气而已。(RFA)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Jul 11, 2008

火星人威武




该说点啥呢?不知道降落需要多久?会不会在回来路上又被火星人劫持了?

中国足球二十强兵败真相调查

来自李大眼的博客,包括两个部分。


中国足球,尤其是男足,这一被大家所喜闻乐见的项目,无论有无成绩都不会缺少关注。鉴于天朝男足一湾黑水见不到底,身处其中的李大眼俨然也不会是什么好人。不过哪怕是像titan网上那些马六甲们所说,大眼交投名状也无人接收,最终气急败坏以黑国家队为业,那大眼的这张没用的投名状总算也是给他带来了写好处,至少,不会像皇家马德兴那般居然一开始将兵败归结于前任阎世铎,皇家马德兴的才气无人能比。

不过大眼好歹也算是进化了,不再跟马六甲们低水平的对骂了,当然,主要是他骂赢了马六甲,更主要的是马老师也在反思,大眼在很多时候,还是得跟在马老师屁股后面学,毕竟马老师在上面的门路多些,知道啥时候能说啥话;虽然大眼最近不可能被上面喜欢,但是他还是会在圈里混,也没谁会把跟媒体的关系搞得很砸,无冕之王不是说着玩的。何况在某些人事调整的时候,大眼以发表的文字还是能当枪使的,随之导致大眼咸鱼翻身也不是不可能(虽然上面肯定更不愿意得罪皇家马德兴),笔杆子在不少时候还是很有用的。不过就这次兵败的反思而言,大眼有点失算,这篇真相调查把话说死了,就写这么多,1234,写完了,全贴了,捎带批了下马老师的反思。而马老师那边计划写到10,目前才写到3,马老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反批驳大眼的种种观点。大眼接着搅和?再搞个后续1234?

但是那个纯足球的地方,马老师实在是不懂得排版的艺术,非要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帖大字报,还用红字,看着就累;大眼的排版水平比他强多了,真诚的建议马老师稍微改改格式。

Jul 7, 2008

很x很x

发信人: luckeeo (stQZuo), 信区: NewExpress
标 题: Re: MM腿上被蚊子咬了好些包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Jul 7 19:35:45 2008), 站内

看我的昵称
【 在 blackswift (swift) 的大作中提到: 】
: 可能是肤质的问题,MM腿上前天被蚊子咬了好些包,有二三十个,怕小腿上留下斑痕。
: 请问应该怎么处理才能不留疤呢?
: thanks .
: ...................

--
每天都快乐的生活^_^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58.240.72.*]

===========================================
搜索了一下,newsmth上stQ系列的用户包括
stQ
stquan
stQMuo
stQorZ
stQZmo
stQVuo
stQZuo
估计第二位的比较无辜

Gay Genes

在Sciense上溜达了一会儿,没找到老板所谓的课题相关的文献,也没找到啥好的idea,当然,后者我只是说说,我也没真没打算找到……

不过发现了一篇很好玩的文章,讲gay genes的,话说假设一个男人当gay是受基因控制的,至少是部分相关,但是这种不正常的基因却没有在进化中消失,反而是浩浩汤汤的存在于人类历史长河之中。这种野火烧不尽的东西太反常了,怎么就没扼杀成功呢?

于是研究人员们在20多年的时间尺度内,搞了些大规模砸钱的调查,建了些忽悠人的模型,得到结论:那些生过gay的妈妈们比没生过gay的女人更喜欢生孩子。

这一现象非常interesting,这说明gay这个事情,很可能不是受X染色体控制,PLoS ONE上文章说人体包含两对gay基因,至少一个在X染色体上。即gay基因并非遗传自父系而来自于母系。这种gay基因会使得人更加女性化 (feminine),对男人而不是女人感兴趣,学术说法叫“sexual antagonism”。这虽然会使得男性生殖能力下降,但是女性的生殖能力会加强,所以这使得这种基因得以稳定的在哺乳类,尤其是人类中流传下来。不过 我觉得历史上一夫一妻制好像不是那么流行,一夫多妻现象比较普遍,只要那些强壮的、有资格繁殖后代的雄性不含gay基因,那么雌性拥有gay基因,这对于 种群繁殖还是有好处的。

有行为遗传学家高度评价了这个忽悠级数学模型,并认为:对女性来讲,gay基因是一个超级正面的基因(superstraight gene),具有进化优势。

我记得有这个一个说法:女人天生就是同性恋。会不会也与这个有关?而且,它这个模型,应该怎么解释那些女同呢,尤其是T,她们身上的男性气质是打哪儿来的呢,而那些P,为啥会喜欢男性化的女人呢?噢,科学路漫漫,继续忽悠经费好搞研究。

在 文章最后,editor来了一句,大家也该读读另外一篇文章啊,这篇的题目叫Gay Is Not All in the Genes。这里认为,理所应当的,环境+基因非常关键,但是环境的影响,是从子宫内开始的,并且在子宫内的影响,可能比基因的影响还严重。研究对象:双胞胎。但是这篇的争议比原来那篇要大。原因是它基于概率统计搞得,但是解释不了之前的一些现象,而且样本量只占瑞典国内的12%,而且对家庭环境 的影响设定太高。总而言之,就是忽悠的不够好。


test

first use of scribefire.

Jul 2, 2008

做俯卧撑吧

贵州那事儿,想说又不知道该说啥,不想侮辱自己的智商。做俯卧撑吧,这个最实在。全民健身,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不管是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也好,还是为祖国贡献下一代也好,都很和谐。

global warming

翻译自http://www.cnn.com/2008/TECH/science/06/26/migratingplants.ap/index.html,是一篇支持全球变暖这一观点的文章。在天朝这一观点很正统,似乎也是唯一可被接受的观点,没见过谁是站在对立面的。
 
在西欧的一项关于171种森林物种的研究表明,这些树木正在移向海拔更高、更冷的区域。
来自AgroParisTech的研究人员Jonathan Benoir表示,这是第一次发现物种随海拔变化的"气候变化指纹",并且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不仅仅发生在一些特定的敏感的生态系统。
他的课题组发现物种会向高海拔移动,这些物种最易被发现的区域的海拔,大多都高于它们所生存的全部区域的海拔的平均值以上。
Lenoir 等人发表在周五的Science上的文章表明,比较了1905-1985和1986-2005年间物种的分布,显示出每十年植物变会向高海拔移动95英尺(28.96m)。这一课题组的研究涵盖了法国的六个区域从海平面到海拔8500英尺(2.59km)间的不同物种,AgroParisTech是巴黎理工的农业分部。
来自智利的天主教大学的合作者Pablo Marquet认为,调查中发现,在不同的区域都显示出了温度的变化产生的影响,而不仅仅发生在山顶和极地区域。
当然,植物与动物不同,它们不能自由的移动并寻找一个更好的居住场所。但是作为一个物种的植物确实可以移动,这是因为种子离开母体后会在更适宜的区域生长发芽――在调查中,高海拔区域比低海拔区域更为适宜。
毫无疑问的,这种变化在那些生命周期短,繁殖迅速的植物――如草本植物、蕨类和苔藓类――中体现的更为明显。而那些生命周期长的生物的位置变化则非常缓慢。Lenoir表示,生命周期长的植物由于繁殖的慢,它们反而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对植物的调查研究涵盖了法国境内的绝大多数物种,在研究的171中物种中,有118中向上移动,另外53中则在向下移动的边缘。
在一封通过e-mail的采访中,Lenoir表示,"不同的物种有不同的表现,但是整体上来讲,我们的研究清楚的表明物种对于气候变化有着明显的响应,并且导致了它们向高海拔区域移动。"
对那些向低海拔移动的物种,确实存在有特定的因素,但是他们的研究并不针对某些特定的物种,而是要从全部物种中得到一个趋势。Lenoir表示,"通过研究的171种物种,我们得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多数物种都向高海拔迁移。"
通过比较1993和1971年各物种的最佳适应海拔,研究组认为每十年植物会向高海拔迁移95英尺。1971年的数据反映了植物在1905-1985年间的平均海拔,而1993年的数据反映了1986-2005年间的平均海拔。
美国国家气象研究中心的资深科学家Linda Mearnes认为这项研究"为气候变迁对生物带来的影响这一课题提供可重要的数据"。她表示,"这项研究主要针对了物种生长的核心区域的变迁,而不是物种生长的边界区域的变化,这使得这项研究极为有意义。"
罗德岛大学的Jeremy Collie在另一项独立的研究中表示,在过去的50年中,那拉干系特湾和罗德岛海峡的海域的鱼类种群有着明显的变化,"我们现在可以捕捉到更多的鱼,我们也捕捉到了体型更小的鱼,这显示出温度的变化对鱼类的影响。跟我们最初的研究相比,目前这里占优势地位的鱼类种群是更适于温水的鱼类。"始于1959年的记录显示,这一海域的温度上升了3华氏度,并且由于优势种群的变化,在这一海域利用拖网捕捉的鱼类数量也有所增多。Collie认为"这事最为明显的全球变暖的证据,否则这种现象难以解释。"他的这一研究发表在Cana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s的七月号上。
 
原文:

WASHINGTON (AP) -- Faced with global warming, plants are heading for the hills.

A study of forest species in France, like these in the Alps, shows most are migrating to higher, cooler locations.

A study of forest species in France, like these in the Alps, shows most are migrating to higher, cooler locations.

A study of 171 forest species in Western Europe shows that most of them are shifting their favored locations to higher, cooler spots.

For the first time, research can show the "fingerprint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s by altitude, and not only in sensitive ecosystems, said Jonathan Lenoir of AgroParisTech in Nancy, France.

His team found "a significant upward shift of species optimum elevation, the altitude where species are the most likely to be found over their whole elevation range."

Indeed, compar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between 1905 and 1985 with their distribution between 1986 and 2005 showed a shift upward of 95 feet per decade, researchers led by Lenoir report in Friday's edition of the journal Science.

The team studied the preferred location of plants from sea level up to more than 8,500 feet in six regions in France. AgroParisTech is the agricultural branch of the Par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is shows that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re being felt in all areas, not just mountain summits and polar regions, explained co-author Pablo Marquet of the Pontifical Catholic University of Chile.

Unlike animals, of course, plants can't just pick up and move in search of a better home.

But plant species do move, as seeds that are spread tend to grow better in one place than another -- in this case at higher elevations in preference to lower ones.

Quickest to relocate, not surprisingly, were plants such as herbs, ferns and mosses with shorter life spans and faster reproduction cycles, the researchers said. Not so fleet were large woody plants that reproduce more slowly.

In fact, long-lived plants like trees that reproduce slowly are more threatened by climate change because they can't quickly relocate, Lenoir said.

Herbs, by having a short life cycle, have had several generations while trees have had just one, noted co-author Jean-Claude Gegout of AgroParisTech.

The plants studied tended to be the most common ones in the mountain forests of France, Lenoir said, allowing the researchers to collect the largest possible amount of information.

Of the 171 species studied, 118 moved uphill and 53 edged downward, the researchers said.

"Individual species behave differently, but as a whole the set of species we studied shows a clear and significant response associated to a shift in their distribution upwards," Lenoir said in an interview via e-mail.

There are a number of possible local reasons for some plants to shift downhill, he said, but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look at large-scale change and not specific plant species.

"The most important result of our study is that among our 171 species, most are shifting upward," Lenoir said.

To calculate the upward advance of 95 feet per decade the team compared optimum plant locations in 1993 and 1971. The average location of plants from 1905 to 1985 occurred in 1971, while 1993 marked the average locations between 1986 and 2005.

Linda Mearns, a senior scientist at the U.S.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called the study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growing literature documenting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The fact that the authors are looking at the shift in the spatial core of the range, and not only the shifts at the boundaries of the ranges, makes the research particularly valuable," said Mearns, who was not part of the research team.

In a separate paper, Jeremy Collie of the 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reports that there has been a shift over nearly 50 years in the fish present in Narragansett Bay and Rhode Island Sound.

"While we're catching more fish now, we're also catching smaller fish," said Collie, "and that corresponds with how the preferred temperatures of the fish here have changed. The fish community now is dominated by warm-water adapted species compared with what we started with."

Water temperature in the bay is up about three degrees Fahrenheit since 1959, and the preferred temperature of the fish caught in the trawls has also increased by that amount, he said.

"That seems to be direct evidence of global warming," he said. "It's hard to explain any other way."

His findings appear in the July issue of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