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 25, 2008

要修路了,一地的鸡毛

南京政府又开始对汉口路蠢蠢欲动了,要扩宽,号称为汉口路西延工程。虽然校方官方很是和谐与配合,但铁打的校园中流水的学生认定了校园应该是动不得了,从南大到南师再到河海,那可是南京的所谓"文脉",还有着不少的民国建筑。在大家都没胆发出散步这种终极大招的情况下,网络攻势是不可避免的。南大小百合自然是主阵地,然后再向各个论坛发散。
 
一上来学生群情激动,比学生更为激动的,就是在宣传部门领导下的wpy们了,几个小爬虫们删了帖子还不够,又删了些账号,而且这些没文化的删号还不按规矩办事,直接搞暗杀不出公告。这种弱智的行为,没教育到学生,更不可能吓到学生,只可能造成官方和学生的进一步对立。唉,开了那么多次会议和学习班,wpy们怎么就没些长进。而百合的程序又是那么的脆弱,乱删之下居然把系统搞出毛病来了。按路边社的小道消息,这次主刀乱搞的是个中文系毕业进宣传部门的女硕士,文科女人搞电脑,水平就是不一般,之前宣传部那些个男士们,虽然也瞎搞删号,但至少从没把系统搞崩过。
 
wpy们瞎搞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当然也是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大家都冷静下来了,讨论的也就比较的对路了。但是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的短暂,和菜头的加入,引发了一次新的高潮,但是却离最初"护校"的诉求,越差越远了。
 
本来是有人希望像和菜头这样,南大毕业,又在网络上有些知名度的校友,能够站出来帮南大说说话,增加一下气势――其实说来南大也真挺可怜的,人清华碰上地铁路过时,newsmth的讨论是该怎样利用清华在朝中庞大的校友资源――可是和菜头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给了篇文章《怎么好意思对人民开口》,这下算是捅了马蜂窝了。百合id们自觉受到了侮辱,伟大的护校事业受到了侮辱,讨论也从护校变成了对和菜头的攻击,当已经发展到质疑和菜头是不是还爱南大时,和菜头又给了一篇《我怎么好意思自称是你们的校友》,转载到百合后,目前业已被骂上十大。当下和菜头绝对是百合上最知名的校友了,我相信这事情之前和菜头在百合的知名度很小,虽然他那篇回忆录中的"我的母校没有北大和清华那样的显赫声名……"那段话在百合上有多人作为签名档/说明档,甚至可能几天前还让这些骂他的人泪光盈盈,同时以受害者心态满足下那解不开的前朝中央大学心结。那段话附在文章最后,全文名是"回忆母校 我的南京大学"。
 
我不完全同意和菜头,我觉得他离开南京太久了,都忘了鼓楼地区的地形与机关分布了,汉口路扩建后直接受益的显然是省政府和市政府的公车,会有些百姓也跟着受益;但是他说的很对,靠所谓的"文脉"来博取同情,想起来的时候把"人民"拉来做垫背的,大学怎么有资格做这些事情。用我在看和菜头文章之前在百合发想发没敢发的话:几天前涉及多个大学校长的职位轮转(山大校长展涛去吉大,吉大校长周其凤去北大,清华书记陈希去教育部)和人代会后的省长轮换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南大这事儿,说白了只不过是一个弱势的利益/官僚集团被一个更为强势的集团给欺负了,百姓们除了冷眼看戏,干嘛要去支持其中一个?
 
和菜头完成了wpy们打死也做不到的事情,能在这个时间段部分的转移了注意力,很黑色幽默。
 
ps:纯粹从个人的角度,就是从一个钉子户的角度,我个人反对这个工程,因为会影响到我的日常生活,是从宿舍/食堂到实验室,谁乐意穿越个工地或是一个繁忙的马路?但是,这本该是法人代表,也就是学校出面啊,可是呢?
 
南京政府太急了,应该稍微等等或是主动加速大学迁到市郊的进程。等南大都搬到仙林,等河海都搬到江宁,再来搞这条路,还能闹起个毛。这次修路也就是河海和南大还有点动静(河海是官方,南大是民间),南师安静的不得了。虽然有南师是省里亲娘养的这个问题,但是南师的大部分学生不在随园校区而在仙林校区,修路对学生影响较小也有很大关系。
 
-------------------------------
和菜头:
我的母校没有北大和清华那样的显赫声名,甚至也没有一个显贵出自南园。她曾经是国立中央大学,这就是她的原罪。我永远无法忘记,那一年风雪交加的元旦之夜。先校长曲钦岳先生在校广播里致新年贺词和辞职声明:"国家对教育口惠而实不至,我已身心疲惫,万难继续校长的工作。"当时,国家教委承诺给予兴建埔口校区财政拨款,而最后却不见下文。母校在万难之下,毅然借款完工,却因此背上了数千万元的巨债。甚至有传闻说要卖掉南、北两园,筹措必要的资金。《南大报》全文登载了先校长曲钦岳先生的辞职文告,一片黯然

Nov 12, 2008

民国军人称呼杂谈(zz)

某人要是抱拳称呼别人“各位仁兄”,就是说明这个家伙是老大了?

少帅嘛,吃喝嫖赌样样俱全,年轻时是中国最有权势的人,也干了不少大事,比如入关,比如东北易帜,比如中东路,比如918,比如西安事变,都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再往后,就迅速退休了,美女相陪,在各疗养院静养,不再操心,最终活了一百岁才挂。少帅这辈子,丰富多彩,实在是让人向往,比那些穿越小说的主角们强多了。

==============================================

鲁迅说,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由这句话想到今天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以讹传讹,以及网络上的人云亦云,于是,历史上本来并没有的事,说的人多了,也便成了信史。或者换一句话说,历史上本来不是这么回事的事,说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这么回事。

前些年曾经亲口听到小说《红岩》的作者说过,小说中的成岗在临难时曾口占一首诗,即“任脚下响着沉重的脚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那首,那是成岗的诗,但不是陈然的诗,也就是说那是小说作者为了故事与人物的需要而创作的诗,但因为《红岩》中的形象都有原型,而成岗的原型又是陈然,于是这首诗便成了陈然的诗,并公然写进革命烈士诗抄,于是本来并没有的事,便成了信史。为此小说的作者曾经登报订正,但回响基本没有。再后来笔者又一次问起作者时,该老除了摇头,却也不想再说什么了。

我极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不是不爱看,是不敢看,因为我的皮肤过敏,担心看了浑身起鸡皮疙瘩,也因为我的胃本来不好,也担心看了会引起呕吐,但终究还是想看,也还是经常地拿着电视摇控板不断地翻动,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话。

其一,关于称兄道弟

记不得是哪部电影了,好象是《开国大典》吧,片中杜聿明与傅作义在北京会面,傅称杜“光亭兄”,而杜也称傅“宜生兄”,此称对于二人来说甚是荒唐;另有一部记不起名字的电视剧中则有一镜头,是张治中与戴笠并肩而行,戴竟然对张称“文白兄”,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了。

国民政府时期,与当时社会习俗一样,同辈将领之间在社交和书信中往往称兄道弟,即在称呼对方时,在其字或号之后加“兄”字,以示尊重。从一些国军将领的来往信件、日记和回忆录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如称何应钦“敬之兄”,称白崇禧“健生兄”等,但使用这种称呼有个条件,即对方一定得是自己的同辈或比自己辈份稍低一些的军人,对于辈份高于自己的军人或者直接的长官,就不能使用这种称呼了。这在半封建的旧中国和注重论资排辈的国军中,是丝毫也不能乱的。

称兄道弟的场合和适用的对象,从本义上讲并不难理解,之所以闹出上述的笑话,多半是我们的一些编导对国军军人的断代以及具体人物的出身背景等不够熟悉的缘故。

那么,国军军人该如何断代呢?

在国民政府时期,从纵向区分,国军将领大致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是以清末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的军人为主,其代表人物有蒋方震、阎锡山、程潜、陈仪等。这一代军人,大都是辛亥革命各省武装qi义的中坚,主要活跃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伐完成后,仍旧活跃于军事舞台者,已为数不多。第二代,是以出身保定军校的军人为主,其代表人物有顾祝同、张治中、陈诚、白崇禧、唐生智、薜岳、余汉谋、刘文辉、王天培、傅作义、杨爱源、刘多荃、秦德纯等,这一代军人,在国民政府时期各个派系中都有广泛的分布,将星最为众多,从二十年代开始一直到大陆解放,一直是中国军事舞台上的主角。第三代,便是以号称“天子门生”的黄埔学生为主了。其代表人物,有胡宗南、杜聿明、黄维、王耀武等。自北伐战争开始,逐渐形成一支庞大的军事政治集团,但其分布面则较窄,主要服务于中央军,在所谓的“杂牌军”如东北军、西北军、晋军中,则基本上未能渗入。
保定军校的前后八任校长中,有五任校长出身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校长以下的教育长、各兵科科长、教官等,也多数以士官生担任。而黄埔军校的教官、队长则绝大多数出身保定军校。就因为这层关系,使留日士官生、保定生、黄埔生形成了较明晰的三个断代。再加上那时还残留有“认门生”的习俗,故不管是不是在军校授过课,下一代在上一代面前,都以晚辈学生自称,上一代也有这个心理,只是多数不流露于表面。影片《开国大典》中,傅作义有一句台词:“林彪是我的晚辈……”,不管这句台词出自傅作义之口是否符合傅的为人(我本人感觉不符合傅的谦逊之风),它所道出的其实就是傅、林分别出身于保定、黄埔这么一层关系。到是在涿州守城时,傅称奉军将领于国翰为老师,却是有据可考的事实,而它所阐释的,也是于国翰出身于日本士官比傅作义高一个辈份的原由。

构成这种代差的将领之间的称谓,大抵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没有直接的隶属与师生关系,或者虽有隶属关系,但职级相差不大时,资深者对资浅者称之以兄,以示谦虚,是十分正常,也是十分普遍的;但反过来,就不行了。比如北伐时期,有一次白崇禧夫人到南昌,而恰逢白衔蒋命去了前线,于是蒋介石在招待白夫人的同时给白发一电报,电文中有“使兄嫂不得相见,此中正之过也”的词句。以当时蒋白二人的资历和任职来说,蒋称白为兄是符合当时的社交习惯的,但反过来,如果白也称蒋为“介石兄”的话,就大大的不可以了。还说北平傅作义与杜聿明会面时二人之间的互相称谓,以当时傅、杜二人的职务来说是差不多的,但前者出身于保定,后者出身于黄埔,二人又属于不同的军系,傅作义称杜聿明“光亭兄”,就合情合理,反过来如果杜聿明也称傅作义“宜生兄”,就是没大没小,有悖伦理了。实际的情况是,当年杜聿明在北平见傅时,对傅一直是用“宜公”的尊称的。

第二种情况,是双方属于同一派系集团,又有深远的上下级关系或者师生关系,便都不宜称兄道弟了。比如张治中与戴笠之间,就不适宜如此称呼。因为作为长者的张治中要是这么称,就显的掉价了,而作为晚辈的戴笠要是这么称,则是明显的犯上了。由于戴笠职业的关系,使的这位黄埔六期的小学弟在他死后的几十年里被大大地炒作了。实际上,戴的资历和地位在当时的国军将领中是很低的,而且,虽然其生性残虐,外表却十分的虚伪和谦恭,并不象有些文学作品中描写的象是个小流氓一般。抗战时有一次陈诚在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任上与戴笠谈话,一个多小时里,陈或坐或踱,而戴则一直以立正姿势听训和答话,对陈则一口一个“老师”叫,而以“学生”自称。其实戴还长陈一岁,戴在黄埔做学生时,陈也早已不在校任教,就因为保定和黄埔的辈份关系,戴才称陈做老师的。张治中是保定三期生,其资历在陈之上,且戴在黄埔受训时,张正好是以黄埔军校教育长的身份主持校务,代行校长职权,二人的师生关系是再明确不过的了,可想而知,戴是吃了豹子胆也断断不敢在乃师面前称兄道弟的。那么,戴能不能称张“文公”呢?也不行,戴笠与张治中的关系截然不同于杜聿明与傅作义的关系,他只能称张的官职或者称老师。那部电影中的导演愣是安排戴对张治中称“文白兄”,真是何等的荒唐。

第三种情况,是双方同属于一个派系,又在一个单位,但后来者居上,黄埔生做了保定生的直接上级。构成这种关系的,在当时也不在数,如胡宗南与裴昌会、王耀武与施中诚等,这种情况下,如果职级相差不大,多数便以同辈相待,可以互相的称兄道弟了。

与称兄道弟共同使用的,还有向对方称“弟”和称“公”两种,但远不如称兄使用的普遍。前者一般只有两种情况下使用。一种是对方资历明显低于自己,为示谦虚或借重时使用。如在忻口战役时,黄埔学生李仙洲负伤,蒋给李电报,“仙洲吾弟,,,,,,希安心养伤,并将每日伤情告吾,以免挂念不安”。蒋以校长之尊,称自己学生为“吾弟”,可见其用心良苦。
还有一种情况,则是换了贴子的把兄弟之间,年长的一方(哪怕只大一天)称对方时使用。张自忠留给冯治安的绝笔信中,就有“仰之吾弟”的称呼,盖由于二人是把兄弟的关系。徐州会战时,张自忠曾给樊松甫捎去白兰地若干瓶,并捎话:“哲山弟好饮……望他喝”等句。对比张自忠、樊松甫二人的出身、资历,单凭张对樊以“哲山弟”的称呼,便可断定二人必定存在着结拜关系,用不着考证。

至于社交中称“公”的,只适宜对数位高权倾、资深望重者。同一辈份的人可以使用,辈份稍低的且没有直接的隶属和师生关系的也可以使用。和称兄时不同的是,称“公”时,一般是选字中的一个加上“公”字来称,如称李宗仁“德公”,称李济深“任公”,称程潜“颂公”等。 

因这里主要讨论高级将领之间非正式场合的社交称呼,至于辈份相差太悬殊的,比如某个上将与某个校尉级军官,上面所说的便不适用了。对于正规场合该怎么称呼也不在此多说,也没什么说的。

上面所说的只是一般的情况,对某个具体的人来说,就不是绝对的了,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使在同一种情况下,也会因双方之间关系的远近、善恶和个人性格、修养以及当时心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的编导们应该尽可能多地掌握民国军人的出身与社交关系,才不会闹出笑话。


其二,关于少帅

说起,许多人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张学良。的确,一直长演不衰的戏中,不仅剧名用直接命名,戏中“报告”、“有请”等台词也不绝于耳,就更让人感觉就是张学良的专用代称了。

”二字,从字面本意上理解,似乎有“年英俊”或“年统”的含义,这也许是今天人们之所以用其代称张学良并借指某些年得志而掌权者的主要原因吧。

其实,这其中有两个错误,两个至为荒谬的错误。

第一,在当时不是张学良的专称。“”,即不是一级军衔,也不是专门特指哪一个人的别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衔共分三等九级,其中上等分三级,即上将、中将、将。可见,当时最高的军衔就是上将。只不过按照前清的惯例,人们习惯称一些较大的军阀为“”。这“”的称法又有不同,一般同僚中称呼,是将某人的“别字”中挑出一个字来加上来称呼,如张作霖字雨亭,则称作“雨”,吴佩孚字子玉,便称作“玉”。也有根据某人的官职取一字加联称的,如称不同时期的唐继尧、孙传芳为“联”等。以上都是一种习惯性的尊称,在社交中可以公开使用。要是敌对方面的人员称之,则往往戏谑地将某人的特点(往往是不好的特点)加上联称,如“”、“胡”等。如果是手下人,则直接称主子为“大”。因那时有资格称“”者十分的普遍,故相应的对于这些“” 的儿子,就往往戏称作“”。在那个群雄割据混战的年代,被称作“”的军阀是此起彼落,大们三妻六妾,他们的儿子不会比他们的数量更自然比大更多,肯定不会仅仅指张学良一人。西北军阀马麒之子马步芳、皖系军阀卢永祥之子卢小嘉,旧桂系军阀陆荣廷之子陆裕光等,都是当年风流一时的“”。您可别误会,不要以为只有长大成人并带兵打仗了才能称作。不是的,恰恰相反,称某公子为,往往是称那些未成年孩童的。而一旦长大成人了,再称就显的不恭了。在当年,同时与“”并称的,还有“姑”——指军阀的姑爷(即女婿),“”——指军阀的小舅子和“三”、“四”——指军阀的弟弟等。当然,出身军阀家庭,子承父业,并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充当了重要角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当首推张学良,而更主要的是近些年来一些文艺作品的炒作,于是给人一种误解,好象“”就只是张学良。

如果说“”作为张学良的专门代称已经被现在的人所接受,作为第三人称,到也勉强说的过去的话,那么这第二个错误就是绝对不该有的了。
第二,在当时不是一个美称,因而不可以当着张学良的面称。就象“小姐”一词在不同的时代有着截然不同的尊卑荣辱一样,“”一词也同样的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感情内涵。一词,在当时丝毫也没有“年英俊”和“年统”的含义,可以这么说,当年人们称“”,与称“姑”、“舅”、 “胡”、“辩”一样,更多的带有贬意,而绝对不含丝毫敬仰与爱戴,往最好处说亦不过是逗小孩子玩时的戏称,对于张学良也同样如此。在一些与奉军敌对的阵营中,此称呼则带有蔑视的心理。在当年的京津一带,此称呼还带有憎恨的心理。因为当年吴佩孚直军在当地表现出良好的军纪,而奉军的军纪则极其败坏,人们对这位花花大并没有半点好感,这和今天一些无知青年包括一些无知导演说到时那种打心眼里流露出的羡慕与崇拜是截然不同的。就象是五十年代的翻身农民和今天的人们在欣赏《白毛女》时有着截然不同的心态一样。出于这种心理,当时的人们称呼“”时,都是背地里私下谈论,而绝对不敢当面称呼。奉军内部有没有人如此称呼呢,有,但绝对更只能是背后称呼。

但现在有一些与当年不同的现象是,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剧中人不论是辈份高低、职务大小,都毫不顾忌地称张“”,甚至当面喊叫,似乎这一称呼有着无限的敬仰与爱慕,这就是荒谬失实的了。

实际上,当年在奉军和大府里,彼此之间的称呼是很讲究的。一般来说,张的部属只能称他不同时期的官职,如“军团长”、“总司令”等。于凤至、赵四小姐则称他“小爷”。胡若愚、周大文等,虽是极好的慕友,公开场合也称官职,私下则称“汉爷”。张景惠、汤玉麟等数几位父执,才能叫他“汉卿”。只有张作霖,才可以不分场合地叫他“小六子”。至于“一称,在大府里,就是背后,这样称呼的也不多,因为那些受到张家恩宠的人们在当时绝对不会想到一称会在将近百年以后的今天变成如此的充满爱意。

张学良本人也是最讨厌人们称他“”的。在他自己看来,“”这种称呼,就跟古代的“衙内”一样,会令人们把他看成是依仗父亲权势横行霸道的孩儿辈,或者是阿斗一类的人物。而实际上,他所担心的一点没错。

曾经多年辅佐张作霖,后来被张学良诛杀于老虎厅的杨宇霆,在张作霖已死,张学良成为东北军政最可能的接班人之际,恃前代老臣资格,在与人谈及张学良时,仍用轻薄的口吻称其“”,使张学良感觉受到侮辱,更加对杨不满。杨之被诛,固然不是一句“”惹来的,但张学良对人们称他“的不满,对杨称自己 “”的羞愤,却是事实。由此可见,作为张作霖时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杨宇霆,称呼一句“都会招来杀身之祸,其他人特别是张的部属下人们怎么可能敢于当着张的面称呼“呢?其实,许多当年追随张学良的将领,出于对他的尊敬,即使在多年之后,在与人谈及张学良时,在写回忆文章时,对“”一称,也很是忌讳,一般是不会使用的。只是近些年,一些无知的文人和编导们出于羡慕与崇拜或者其它不为人知的心态,才以夸张的标题和做作的声势,而“” “”地叫个不停。

Procrastination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我认识到,我全身都是毛病,而且都能够被有名有姓的叫出来。

最近又学习到了一个:Procrastination,拖延症。基本上就是在说我目前的状态,太准确了,这名词简直就是为我创造的。但是乐观的看,这也充分说明我是the man from earth,绝对不是火星人或天顶星人。

比如,今天眼睛有点不舒服,不想看文献,本想早点离开实验室回宿舍,可是,现在又快11点了,唉。

我觉得像我这样的拖延症患者,并发的另一个症状,估计就是强迫症。

豆瓣有个拖延症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44627/,可以去观光学习。

以下内容来源于newsmth,不知道已经转手转载过了多少次。

=============================================

拖延症的形成

1. 一个人认为自己5天之内可以做完一件事情,
所以在离deadline还有15天的时候一点不着急,直到最后只剩5天了才开始。
2. 这种紧迫感和焦虑往往促发人的斗志,会让自己觉得,自己只有在压力状态下才有做事情的状态。
3.最后拿到成绩的时候,成绩往往不是很差,这样子就强化了自己最适合在之前短期高压的状态下工作的心态,并且对以后的行为不断进行自我暗示。这一个部分写得非常符合大部分有拖沓习惯的中国学生的经历。因为中国学生往往非常聪明,所以哪怕最后只剩一点点时间了,也会完成得不错;从而自认为自己最适合这样子的工作状态。周而复始,反复循环。

拖延症的其他特点

1. 没有自信。因为每次完成任务都达不到自己最高的能力,对自我能力的评估会越来越低。
2. 我太忙。我一直拖着没做因为我一直很忙。
3. 顽固。你催我也没有用。我准备好了自然会开始做。
4. 操控别人。他们着急也没用,一切都要等我到了才能开始。
5. 对抗压力。因为每天压力很大,所以要做的事情一直被拖下来。
6. 受害者心态。我也知道自己怎么会这样,别人能做得自己做不到。

拖延症的浅层原因

1. 太难
2. 太耗时间
3. 没有相关知识技能
4. 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做不好

拖延症深层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1.完美主义。所有事情都要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要一次做好,所以不愿意匆匆忙忙开始,要万事俱备才行。解决方法:对自己说现在的状态就已经很好,可以开始了。每有一点进展都鼓励自己。意识到一点错误都不犯是不可能的。伟大的作家,诗人,艺术家都是断断续续完成他们的杰作的,自己也可以如此。

2. 抵制与敌意。这个老师对我态度太差了,所以我不高兴作他布置的作业。解决办法:要意识到,不完成作业受害的是自己。不能仅仅因为一个老师的态度而影响到自己的前途。

3.容易颓废。任务太难了,或者别人都不需要做我干吗要做,不能忍受持续做这件事情,等明天再做吧。但是往往明天到了,心里还是不高兴做,又继续往后推。解决办法:寻找一切可以找到的帮助,设法降低事情的难度,取得进展;暂时推迟自己想要放弃的心态,每天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这一点也很符合很多中国学生的现状。因为不是人人都对自己的课题感兴趣的,所以容易产生厌倦感,所以不容易定下心来完成相关任务。解决的办法如上所说,向别人寻求帮助,听取建议,同时可以把任务分成比较容易的小块,化整为零,告诉自己其实每一个小部分都很容易就能完成。

4. 自我贬低。如果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自己对自己的能力的估计会越来越低,即使以后完成好了,也认为是运气。解决办法:接受别人对自己工作的赞扬;自己对自己进行勉励。

治疗的步骤:

1. 意识到自己的拖沓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2. 把拖沓的原因一条条写出来
3. 一条条克服这些原因
4. 开始做事

本文译自 Procrastination: Ten Things To Know

拖拉是阻碍个人成功的绊脚石,却时常出现在我们左右。
作者是两位对拖拉 (Procrastination) 进行研究的心理学教授,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收获,
译者MetalDudu@Blog
1. 百分之二十的人认为自己是长期拖拉的人。对他们来说拖拉是一种生活方式,虽然并不适应它。这种状态充满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不能按时付帐单,他们忘了买音乐会的门票,他们直到圣诞前一天才去买礼物……

2. 拖拉并非不重要,虽然通常我们不把它当作一个严重问题。它其实是一个自我调节的深奥问题。通常我们都宽容别人拖拉的借口,这也是问题的根源。

3. 拖拉并不是时间管理或者计划方面的问题。拖拉并不因个人对时间的估计能力而不同,虽然这些人会更乐观一些。Ferrari 博士强调说:“要一个拖拉的人做一个有计划的人,就像让一个长期消沉的人马上振奋起来一样。”

4. 拖拉不是天生的。它是从周围的人学来的,但并不直接。它可能来自强权的家教,拖拉甚至可能是一种反抗的形式。这种家庭环境下,朋友对拖拉者的宽容会助长这种习惯。

5. 拖拉的饮酒者会有更高的酒精需求量。拖拉的人会喝的更多,这是自我调节有问题的表现。

6. 拖拉的人对自己撒谎。比如“我更想明天做这件事”,或者“有压力我才能做好”,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拖拉者的另一个谎言是时间压力会让他们更有创造力,其实这只是他们的感觉而已,他们是在挥霍时间。

7. 拖拉的人不断找消遣的事儿,特别是自己不需要承诺什么。查看电子邮件就是绝佳的目标,这样的事情成为他们调节情绪(比如害怕失败)的一个途径。

8. 拖拉并非一模一样。拖拉的人有不同的原因,Ferrari 博士定义了三种基本的拖拉者:
* 鼓励型,或者说找刺激型,他们盼着最后几分钟忙碌带来的快感

* 逃避型,他们回避失败的恐惧,甚至害怕成功,但实际上他们非常关心别人怎么看自己,他们更希望别人觉得他不够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足。

* 决心型,他们没法下决心。不下决心就可以回避对应对事情的拖拉。

9. 拖拉带来的损失巨大。健康是其中之一,研究表明拖拉的人更容易患病。拖拉也影响人的情绪,也会破坏团队协作和人际关系。

10. 拖拉会改变人的行为,但不会耗费多少精神力量。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念头就能马上改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高度规范的认知行为治疗来解决。对行事拖拉的人进行劝诫就如同让抑郁症患者高兴起来那么困难。”法拉利教授认为,劝导对拖拉症患者来说作用微乎其微,关键还是要靠自己下定摆脱拖拉惯性的决心,这需要很大的精神动力才能完成。试着结合以下10个窍门,可能会更容易一些。记住,每达到其中一项,你就离成功进了一步。

明日复明日 “拖延病”的处方

case 1:我经常担心事做的不够完美。但尽力做了完美主义者,可做事的效率不是很高。经常接到任务以后,心里想的是尽快完成,可总是一拖再拖。为什么?
→病名:担心引起的拖延病。
→处方:总想把事情做的完美一些,但压力越大就越担心做不好事迟迟不敢付出行动。总是把万事的结果定为,不是成功就是失败、只要作错了一点,做的再好也都是错的。出了事就算不是自己的责任也会揽到自己身上。首先得醒悟“自找担心”是多么消极的事情。假如,在准备报告时,最初就能写出完美的报告是不可能的。一定会有一些偏差也有理论上说服力较小的地方。所以,完美是不存在的。追寻一下到现在为止你所做过是事有多少事是完美的,一定没有特别完美的事。但一定也没耽误什么事。

case 2:一旦接到什么任务总会担心“我一定能做好吗?做错了教授会不会责备我?”在想这些的时候时间已悄悄溜走了。
→病名:自我指责的拖延病
→处方:对过去一些失败的记忆会变成一种压力。想治好自我指责的病,可以把责任都推托到别人身上。不要因为善良的自卑感而把一切问题都自己扛。这样只会让你的自信心下降。轻视自己之前先把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吧!然后,用另一种方式解释自己的失败。比如:在小组功课中有了一个好的创意。但因为没有时间,结果在报告中露掉了。在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如果是自我指责的人就会想:“哎!因为没有发表这个创意,以后教授知道了会不会扣我的学分呢?”取代上面想法的应该是“我真了不起,能有这么好的创意。”或“下次写报告时用就可以了。那一定比这次轻松多了。”

case 3:我特别的执着,一旦问题袭来的时候就感到不安和急躁。问题解决之前做不好任何事情。
→病名:执着引起的拖延病
→处方:“怎么会这样?”“到底那时候为什么那么做?”即使在过去的事情里找原因也不会有什么改变。澄清一件事也解决不了问题。因为事情是由几种因素合成的。什么时候才能把事情一一都弄清楚呢?在公司写企划案的时候写不好的原因也有很多种。期限太短或过去写过一次结果被上司责骂了一顿,留下了创伤。还有就是还没找到资料等等。澄清问题对以后没有任何帮助。所以,要往可以解决问题的方向行动。做企划案时应该想:“这次应该跟其他公司比较着做看看了。” 如果这样想着行动的话一定有效。

case 4:我总是没有自信,怎么努力也改不了。为了从苦海中摆脱出来看过不少有关的书籍但都徒劳无功。因为没有自信做起事也不顺利。不知道能不能改变一下这样的我。
→病名:封闭自我印象引起的拖延病
→处方:在苦恼的边缘走不出来的人是因为被自己错误的想法封锁住了。一定要从误区的牢笼里走出来。为了打破错误的想法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假如,我是能做到○○事的人,应该先想些什么?先做些什么?”假如,做报告的时候,因为忙于某些事迟迟没做出来。这时,应该想“如果我是个做报告的能手,应该先做什么事呢?”考试成绩不好,但还得向父母交代的时候应该想“假如,我是个成绩不好,但能向父母主动表白的人,应该先做什么事?”想这些问题的时候,不能用太长的时间。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正确答案。所以直接实第一个想发就可以了。

case 5:我在所有决定中没有自信。当决定了做某件事的时候,往往因为不确定是对的还是错的而烦恼。这样一来事就一拖再拖。不是因为我懒,而是因为每次都不能付出行动。所以人们都说我办事的效率不高。
→病名:不安感或懒惰引起的拖延病
→处方:你在想自己的想法对不对那是因为“为了想这个办法用了那么长时间,付出了那么大的努力,但要是失败了怎么办?就不就功亏于溃了吗?”因为这些不安感一直浮现在脑海里。所以不想做任何事情。假如,要学习但桌子很乱找书都很不容易。明知道应该收拾一下,但怕麻烦迟迟不行动。这时候,父母要唠叨个不停,就有了叛逆的心理更是不收拾。这时你应该冷静下来好好想一想。是打扫一下好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的好。然后再决定。把最初的想法扭转过来很难,但一旦习惯了就觉得行动比拖延更轻松。

QQ十年

QQ号称自己十年了,在10.qq.com上可以查询自己qq的注册日期。不过据说数据只能到1999.11.01,再往前的数据就没有了,不过,这跟我没啥关系,咱连7位的号码都捞到。我到了2000年才有了qq号。第一个号码申请了后没记住,就丢了。

现在用的这个,查了下,注册于2001.01.01。呵呵,当时应该在西安的某网吧吧,网费该是3/h,当时,大家还都是在玩红警和星际……

本来qq十年该是陪着qq一起回忆下自己,虽然我最初也是这么写了,但是出于害羞的考虑,还是改了吧。同时放到了qq空间上,等qq二十年的时候再去写qq空间的第二篇文章吧,呵呵。

十年啊,就这么的过去了。

回忆1998年:世界杯,教练不给巴乔机会拯救意大利;商业利益下龅牙罗强撑着决赛上场;最终还不太秃的齐秃夺冠了。乔丹最后一球,第二个三连冠。
回忆1999年:女足世界杯决赛,如同66年的温布利,裁判总是偏向主队。张斌沾了女足的光,上了次新闻联播。格拉芙退役。
回忆2000年:皮耶罗丢了两个单刀,意大利丢了冠军。齐秃圆满了。那次葡萄牙也很惊艳。
回忆2001年:李响,零距离,米卢,阎王豪赌,第一次世界杯预选赛出线。陪着官僚们乐呵了一把。
回忆2002年:进一球、得一分、赢一场。可惜进入了死亡之组,好歹组内两只四强呢。世界杯离开亚洲吧,我宁愿熬夜看球。姚明成了选秀状元,篮球开始有迹象压倒足球。
回忆2003年:米兰欧冠。
回忆2004年:希腊上演神话,欧洲杯夺冠。雅典,黄种人终于在短距离径赛上有所突破,刘翔。男足亚洲杯决赛,在主场都摆不平裁判。
回忆2005年:欧冠决赛,3:0→3:3→点球失利。有人去英格兰学英语去了。阿姆斯特朗环法7冠退役。伊辛巴耶娃成为第一个跳过5米的女人。
回忆2006年:虽然有电话门的影响,意大利还是夺冠了。阿加西退役,舒马赫退役。
回忆2007年:Se7en,米兰欧冠,属于卡卡的赛季,“三英”,呵呵,呵呵。
回忆2008年:奥运,菲尔普斯,博尔特。第一个黑人F1冠军,虽然我不喜欢这个人。

Nov 4, 2008

含双酚A的塑料有多毒?

Just How Harmful Are Bisphenol-A Plastics?

科学美国人八月份的文章,刚被科学网翻译了。

说来惭愧,看了这个才知道环境界热门化合物BPA被发现与重视的来龙去脉。

不过研究结论倒是都知道的:喝水尽量要用玻璃杯/不锈钢杯,没事少用塑料杯;烧水就更得注意了。聚碳酸酯这玩意的名声算是给毁了。而且按文章里的说法,这玩意恐怖之处在于,它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受污者及其下一代,而是会通过遗传将影响持续下去。问题在于不可能拿人来做实验,将鼠做实验得到的结果进行外推,可靠性有多大?这个问题,似乎目前仍然无解,也很方便各方扯皮。

你说你想要一场革命

温影帝又在科学发文了(科学与中国现代化,Science and China's Modernization),展示我国科研事业的雄伟壮丽。当然,像科学这样的反动杂志肯定不会如此好心的宣传我朝的大好形势,揭露阴暗面的文章也随之而来:You Say You Want a Revolution。

报到了不少东西,如许良英这种为自由民主和人权进步而斗争的物理学家,再如诟病一下科技部主导的科研经费分配。也小吹捧了一下科学网

宏伟的目标是翻译下来全文,yeeyan上还没有动静。不过,不过,难度还是比较的大的,时间也是比较不充分的,一个月后要是没贴出来,就当没发生过这回事了……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322/5902/664?rss=1

Thirty years ago, Deng Xiaoping opened China to the world and brought scientists in from the cold. As researchers celebrate, some warn that the community still has major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